一、道文言文原文翻译
1.文言文《道虚篇》原文及翻译
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记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
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谁也?”“孔子也。”
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也。
鸿笔之奋,盖斯时也。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
“下者谁也?”曰:“臣子也。”然则臣子书上所为矣。
问儒者:“礼言‘制’,乐言‘作’,何也?”曰:“礼者,上所制,故曰制;乐者,下所作,故曰作。天下太平,颂声作。”
古代建立了鸿大功德的帝王,必须要有擅长写作的臣子赞美记载,他的鸿大功德才会显著,万代以后才能知道。问解释《尚书》的人:“‘尧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治天下,思虑通达’以下的话,是谁人说的?”答:“著作家说的。”
“著作家是谁呢?”“是孔子。”这样说来孔子是擅长写作的人了。
“从卫国返回鲁国后,才把《诗》的乐曲进行了整理使它纯正,《雅》乐和《颂》乐各得其适当的位置。”孔子挥动大笔整理乐曲,大约就在这个时候。
有人解释《尚书》的含义说:“‘尚’就是‘上’(君王)的意思;君王的所作所为,下面的人把它记录下来,因此叫《尚书》。”“下面的人是谁呢?”“是臣子”。
这样说来臣子是应当记录君王的所作所为的了。问儒者:“为什么把礼说成是‘制定’的,把乐说成是‘创作’的呢?”答:“礼是君王制定的,所以说是制定;乐是下面的人创作的,所以说是创作。
天下太平,歌功颂德的乐曲就创作出来了。”。
2.文言文浥池道上翻译及原文【《渑池道上》原文】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
渑池:地名,在河南省渑池县西。
属:适逢,刚巧。
向:将近。
铃铎:原系在牲口颈下铃,此处代指“牲口”。
缣:细绢。
结络:捆扎用的绳网。
悉:全部。
塞:阻塞。
凌:升,登。
罗:分布,排列。
群:众人。
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
【翻译】
渑池途中,有一辆车载着瓮,阻塞在狭窄的路上。刚巧是天寒,人在冰雪上走很滑,进退都不能。天接近傍晚,官吏旅客成群结队,牲口有几千,排挤在装瓦瓮车子的后面,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一个路客人叫刘颇,举着鞭子来到前面,问道:“车里的瓦瓮值多少钱?”回答说:“值七八千。”刘颇就打开袋子,拿出细绢,立即偿还给他。叫仆人上车,割断那些绑瓮的绳子,把瓮全部推到山崖下。一会儿,车轻了能够前进,众人叫嚷着向前走去。
3.文言文《贤君之道》的原文,译文,注释没有找到你说的《贤君之道》哦哦,看看是这个吗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
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此之谓也。
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
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斗斛敦概者,所以为啧也;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
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故藉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
夫是之谓至平。《》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此之谓也。大意治国需要有法,但更需要君子。
君子是法的本原,也是国家得以治理的根本保证。所以为君之道在于任用君子、尚贤使能,做出好的表率。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
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
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曰:夫有礼,则柔从听待,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之礼也。
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故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
故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其于事也,径而不失;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其所为身也,谨修饰而不危;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于百官之事、技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其待上也,忠顺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交游也,缘义而有类;其居乡里也,容而不乱。是故穷则必有名,达则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知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
审之礼也。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
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
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大意礼是人君治国的重要武器,一切事物以礼来评断、制约,国家就好管理了。治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人君要做出的表率,加强自身德行的修养。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
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
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国,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
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为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于是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诗》曰:“介人维藩,大师为垣。”此之谓也。
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
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
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也。
四统者亡而天下去之,夫是之谓匹夫。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省工贾,从农夫,禁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
4.短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篇1、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2、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进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诗论文。不久,雪下得更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安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追到太阳下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了,想喝水,便到黄河、渭水去喝水,可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就到北面的大湖喝水,还没到那儿就渴死了,他丢弃的拐杖化作了桃林。
4、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5、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楼主,还有好多,比如说《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5.超短文言文‘要原文和翻译’13篇『原文』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译文』从前有一个到邯郸学习走路姿势的人,没有学会他们走路的姿势,又忘记丢失了自己原来的步法,于是只能爬行回去了。陆绩怀桔『原文』陆绩六岁时,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以遗母。”
术大奇之。『译文』陆绩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
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
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子里跌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
陆绩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
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稀奇。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孙叔敖杀两头蛇『原文』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弃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译文』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母亲问他原因。
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
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不会死的。”
王戎识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折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这样。利令智昏『原文』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
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
"『译文』齐国有个人想要得到金子。一天清晨,他穿好衣戴好帽,往卖金子地方走去。
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那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
" [原文]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高兴极了。用公粮供给三百人。
齐宣王死后,闵王继位。闵王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处士逃走了。
[原文]鲁人执竿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竖着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着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是见到听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原文]楚王好细腰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译文]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
所以灵王的大臣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黄色了。
[原文]岳柱八岁指瑕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诘义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译文]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6.文言文翻译和原文孙叔敖纳言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
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译文】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7.修业之道文言文翻译《修业之道》出自孟子所著《孟子》一书。
《修业之道》原文: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孟子》翻译:
除了坚持不懈,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让你勤奋。一匹好马,虽然擅长奔跑,但已经精疲力竭,中途会停下来。坏马走得慢而不间断,但要先来。因此,做一件事,学习一项技能,真的可以不断提高,一定会有一天成功,(关键)就是要善于利用能源。
现在有的人有求学的愿望,一直在努力工作,无论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懒惰的情绪逐渐出现,最终放弃了学业。孔子说“太急而达不到目的”,孟子说“进得太快,退得也快”,这是事实。
有一个人栽了树,枝叶茂密,结了果实,别人追不上他。当被问及他在植树方面的经验时,他说:“我没有任何巧妙的方法,只是为了确定物理性质,确定合适的土壤,定期耕种和施肥,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灌溉水。
当人们刚种下树苗时,他们迟早都会仔细观察它们。我很自然地听他们说话,好像我不在乎似的。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已经累了,忘记了,但我更勤奋。
一个宋国的人担心秧苗生长缓慢,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拔起来,累了回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累了。我帮助幼苗长高。”他的儿子冲到田里,看到幼苗死了。
如果我们看这两件事,我们就会知道学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真理。如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志向,专心致志地处理事情,我们不仅要有一天的收获和进步,而且要夸耀我们的成就和成就。
以100英里的公路为目的地,90英里后的快速步行停止了,这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是有益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成效。有学问的人应该深思熟虑。
扩展资料:
《修业之道》创作背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道的文言文意思
“道”的文言文意思有:道路、学术或宗教教义、取道或经过、道德道义、行政区划名、方式方法、道教或道士、宇宙中的本体及其规律、讲说、以为料想等。
1、道路。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学术或宗教教义。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悦周公、仲尼之道。”
3、取道;经过。出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4、道德,道义,正义。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行政区划名。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
6、方式;方法。出自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7、道教;道士。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8、指宇宙中的本体及其规律。出自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9、说;讲。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以为;料想。出自《水浒传》:“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姻缘,劝那大王,却听得里面叫救人。”
“道”开头的成语
1、道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2、道路以目:人们在路上相遇时,不敢打招呼,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
3、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4、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5、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6、道在屎溺:比喻道之无所不在。
7、道头知尾: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
8、道而不径:走路不走小路,以免危险。
三、道的文言文解释
1.“道”文言解释
1:道路。
《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学术或宗教教义。
《孟子-滕文公上》:“悦周公、仲尼之道。” 3:取道;经过。
文天祥《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4:道德,道义,正义。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行政区划名。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
6:方式;方法。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7:通“导”。引导;疏导。
《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鄙邑为道。” 8:道教;道士。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9:“指宇宙中的本体及其规律”。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说;讲。
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11:以为;料想。
《水浒传》:“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姻缘,劝那大王,却听得里面叫救人。” 12:介词。
从;由。《汉书-淮南王刘安传》:“诸使者道长安来。”
13:量词。条;次。
如:一道符;十二道金牌;一道题。
2.道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文言文中的道也是有很多种意思的。
1.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运动定律--就是道。 2.路:街~、铁~、~听途说、羊肠小~。
3.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黄河故~。 4.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道字照片集锦(20张) 5.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6.道,之宇宙大道大道无序乃有序。
此乃道也。 7.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
8.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 9.用言语表示:~谢、~歉、~别、说长~短、指名~姓。
10.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11.线条细长的痕迹:横~儿、铅笔~儿、硬在玻璃上划出~来。
12.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3.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4.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袍、~士、~姑、老~。 15.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
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16.某些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名称。
17.量词。①用于某些长条的东西:万~金光、一~~水,一~~山。
②用于门、墙等阻隔物:两~门、一~防线、一~高墙。③用于命令、题目等:两~难题、下一~死命令。
④相当于“层”“次”:省一~手续、一共四~菜。 18.①未知、神秘、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肯定,通“无”:~生一。
②根本、源头、本源,通“一”:一生二。解释二绿荫小道[4](一)道路。
【例】地道、铁道、下水道。(二)途径;方向。
【例】志同道合、请你指条道儿。(三)道理;正当的事理。
【例】头头是道。(四)方法,办法;技艺。
【例】门道|医道|生财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
【例】道义|大逆不道。(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
【例】孔孟之道|传道|修道。(七)道家。
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八)道教。我国主要教派之一,创立于东汉时。
道教徒;属于道教的。【例】计公(袁可立)出处之际,其道尤龙海内。
|道士|道姑|道观。(九)民间信仰。
【例】一贯道。(十)说。
【例】道白|说东道西|一语道破。引申为用话表示情意。
【例】道谢|道歉。(十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域。
在唐代相当于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十二)线条;细长的痕迹。
【例】画了一横道儿。(十三)量词。
【例】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道德】 dàodé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道理】dàoli①事物的规律:老师在讲新陈代谢的道理。
②情理;理由:他的话有点儿道理。〖例句〗父亲经常给我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àn rán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
多指假装一本正经,实际表里不一的人。〖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解释三形声字。字从辵,从首,首亦声。
“首”指“头”。“辵”指“行走”。
“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道本义:从头开始行走。
启程。引申义:1.从头走到尾。
2.施行。实行。
转义:出发点。启程地。
(围棋术语)格点。(哲学名词)起点。
原点。(宗教名词)道教。
道家。道士。
完整的一条(路途)。完整的一段(行程)。
(哲学名词)事理。规律。
政治主张。思想体系。
(行政区划名)一条路途两边的居民点。区域。
入手点。门槛。
方法、技术、技艺。说明:1.《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2.汉语常用语“道谢”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宾客在主人家门口上路之前说感谢话。道,所行道也。
――东汉·许慎《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道坦坦。
――《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
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老子》五十三章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中国道文化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o项羽本纪》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素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
解释四 1.道德。《易·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唐李山甫《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诗:“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
明冯梦龙《梦磊记·寓传讹信》:“他与我道义文章非泛有。”明李贽《与周贵卿书》:“仆与先公正所谓道义之交者。”
2.阐明。《史记·太史公自序》:“《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古文〕蕥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
《前汉·董仲舒传》道。
3.“道”在文言文中的都有什么意思〈名词〉(1)(形声。
从辵( 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2)同本义 [road;way;path]道,所行道也。
——《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道坦坦。
——《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
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老子》五十三章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项羽本纪》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3)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出门在外对素不相识的同路人的客气称呼);道店(设在道路旁的旅店)(4)道德,道义、正义 [morals]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5)又如:道光(道德的光辉);道术(道德学术;又指医道、医术)(6)道教的教义 [Taoi***'s doctrine]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韩愈《华山女》(7)道教;道士 [Taoi***;Taoist]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
——《世说新语·赏誉》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世说新语·排调》(8)又如:道情(道士所唱的歌,以警世劝善为内容);道疏(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道粮(道士的口粮);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9)线条或细长的痕迹 [line]。
如:画一条斜道儿(10)路程;行程 [journey]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军争》(11)又如:远道,近道;道里睽隔(两地离得很远)(12)方式,方法;技能 [way;method]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晁错《论贵粟疏》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策之不以其道。
——唐·韩愈《杂说》(13)又如:生财之道;养生之道;道艺(道业。谋生手段;职业;工作)(14)水流通行的途径 [course;river]。
如:河道;水道(15)地域的区划名 [prefecture]。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
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
如“凤庐道”(16)学术或宗教教义 [doctrine;reason;law]悦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17)又如:传道;道书(宣传宗教教义的著述文章)(18)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 [law]脩道而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19)方向;志向 [direction;ambition;aspiration]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20)又如:志同道合词性变化--------------------------------------------------------------------------------◎道 dào〈动词〉(1)说,讲 [say;talk;speak]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不足为外人道也。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2)又如:常言道;能说会道;一语道破;道定(说定,说准);道话(谈话,说话);道达(说清楚,讲明白;表达,传达);道知(告知,说明);道丧(报丧)(3)表示 [express]。如:道慰(表示慰问之意);道罪(认错;赔不是)(4)取道,经过 [via;by way of]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史记·项羽本纪》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又如:道经(路过)(6)引导,疏导 [guide]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易·系辞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论语·为政》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
——《管子·牧民》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7)料;想,以为 [think]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因缘,劝那大王,却听的里面叫救人。
——《水浒传》◎道 dào〈量词〉(1)用于长条形的东西。如:一道河(沟、山泉);一道虹;万道金光(2)用于门、关口等的阻拦的物。
如:一道门(关);一道水闸;一道墙(防线、铁丝网、篱笆、屏风);头道幕不要落,落二道幕(3)用于某些分次、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如:一道命令;来了一道公文;两道算术题;考了五道题(4)次。
用于某些分程序的动作。如:洗了三、四道都没洗干净◎道 dào〈介词〉从,由 [by]诸使者道长安来。
——《汉书·淮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