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封神的句子(吃鸡游戏的幽默句子押韵怎么写)

htry5hjF712024-06-21 12:10:06

一、吃鸡游戏的幽默句子押韵怎么写

1、穷吃鸡,富快递。少舔包,勤晃动。近自动,远点射。早跑毒,晚开枪。少跑路,多开车。少搜屋,多蹲人。苟一苟,活更久!

2、跳飞机,往远飘,飘的越远人越少。找车子,是关键,有车不跑马拉松。搜房子,蹲下走,仔细听人有没有。拿装备,不用多,拿多都是快递哥。这毒圈,共七层,如何进圈是学问。一二三,开车冲,房子要找圈正中。四五六,四处瞅,能趴不蹲苟着走。

3、你把鸡吃,我把王打。幸得相识,绿盔同裳,共行一道,岂不美哉。

4、吃鸡空投,炸车撞人,堵桥诛仙的快乐都远不及为你成盒。

5、监狱海港飞机场,地洞豪宅军工厂,仙路求生。

6、哭一天哀一天天天封神,打一局死一局局局有仙,期待企鹅。

二、仿写句子

句式仿写复习漫谈(已发表)

安徽涡阳一中许昆

“句式仿写”是《考试大纲》中确立的从句子运用角度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考点。从2000年开始进入高考试验田后,句式的仿写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为它不仅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甚至涉及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考查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对联,诗歌,新闻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那么什么是句式仿写呢?

所谓句式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句式仿写的常见题型

1.对联仿写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源远流长,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或吊死问生,或庆婚祝寿,或送行接风,或讽人谢神,或言志体情,几乎无处不可用。2004年高考中出现了考查对对联题型,拉开了新中国的高考考对联的序幕。对对联不仅要求上下联结构、字数完全相同,而且还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以及内容相关联等。因此,给出上联要求写出下联是一种更严格的仿写。

例如:(1)下面是林则徐七岁时的一幅对联的上联,请根据上联,仿写出下联,以表现他人虽小,志却高,气却盛。

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下联:——————————————。

分析:这是一道对传统文化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的好题型。它不仅考查了对联的知识,而且考查了仿写的内容。解答此题要严格按照对联的知识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语意相关等。

参考答案:山登绝顶我为峰。

(2)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幅幅妙联佳对亮人眼眸,将晚会打扮得更加靓丽。下面是新年钟声敲响时的给出的上联,请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

下联:———————————————————————————。

参考答案: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龙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

2.诗意仿写

诗歌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含蓄、凝练等特点,读来朗朗上口,催人奋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在许多诗歌被人演绎仿写,调侃逗趣。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就是一例。高考作为国考,当然严肃。但提供一首诗让考生仿写,不失为一种好的仿写方式。诗意仿写就是很好的一种形式,这种考题的例句是一首内容完整的小诗,诗歌的内容环环相扣,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同时还有修辞上的要求,此考法始于2002年,2004年有多省考到,2005年的北京春招题,2005年江苏高考题都考到这种形式。可见其生命力很强。

例如:(1)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用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生活是一杯茶,—————————

平淡是它的本色,—————————

苦涩是它的历程,—————————

清香是它的馈赠。—————————

分析:形式必须是比喻形式,且一定要选择新的本体与喻体,内容上保持意思的完整性。

参考答案:人生是一艘船,奋斗是桨,挫折是风浪,理想是彼岸。

(2)下面是赞扬老师的诗句,请另选赞扬的对象,仿照其形式写一节小诗。

一支粉笔,————————————————

画出知识王国的迷津。————————————

一块黑板,—————————————————

记下老师的无限的深情。———————————

一个讲台,—————————————————

映着老师的艰辛。——————————————

三尺教鞭,—————————————————

指点通向理想的道路。————————————

分析:必须按照上面诗的形式,必须另选赞扬对象。

参考答案:一把锄头,撑起了四方的天空;一顶草帽,遮挡了无数的风雨;一块田地,浸透了晶莹的汗水;一片庄稼,升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3.命题仿写

命题仿写即先设定一个语言材料,给出例句,再另外命题确定要写的内容,要求考生仿写。

例如:(1)请仿照下面的例句,从“电视机”“书”“放大镜”这三个词语中任选两个解释。

冰:禁不住阳光质询的美玉。

流行病:一种社交能力强,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的疾病。

(1)电视机:————————————————

(2)书:—————————————————————

(3)放大镜:———————————————

分析:两个例句的解释,从形式看,用了比喻修辞,语言别致、形象;从内容看,运用了逆向思维,对大家熟知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解释,或批评或肯定,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仿写也要采取这种写法。

参考答案:电视机:井底之蛙的望远镜。书: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放大镜:在我眼里,一粒芝麻便是一个西瓜。

(2)仿照下面例句,以“微笑”或“心灵”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例句:眼睛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着一泓无底的宁静。不艳,不俗;无喜,无悲。

微笑:————————————————————————————

心灵:————————————————————————————

分析:要按照上面的形式来写,句式为:“××像××××××。不×,不×;无×,无×。”要写成比喻句。

参考答案:微笑像一朵娇嫩的花蕾,包容一团温馨的真诚。不浓,不淡;无刚,无媚。

心灵像一处澄碧的潭水,装载一汪无尽的宽容。不亢,不卑;无乐,无哀。

4.补续仿写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例如:(1)根据文意,再举两个例子,句式与例句相同。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分析:此题要结合语境,依照句式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续写的例子不能任意编造,一定要是因为“勤”而成功的人,要写出两个由“才有了”构成的并列分句,分句之间要有密切联系。

参考答案: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2)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着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时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分析:划线的句子,先引用诗句,后以反问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仿写时要严格按照此要求来写。

参考答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自己的故乡?

5嵌入仿写

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与前句或后句要相同。

例如:(1)仿照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形式,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句子。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处泪双流;珍惜阅读,—————————————————;珍惜阅读,阅读便像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

分析:要根据上面的句式,写成比喻句,还要和前后文形成排比句。

参考答案:阅读便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稠;阅读便象一杯茶,茶香满口清悠悠。

(2)根据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白云所以为人讴歌,是因为它纯洁多姿;

高山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它正直崇高;

————————,—————————;

————————,—————————;

————————,—————————;

母亲————我敬爱的母亲,你的爱就是白云、高山、土地、河流和大海。

分析:必须与前后句组成排比句,根据前后文可知,中间的要填写“土地、河流和大海”。要用上“××所以为人××,是因为××”的格式。

参考答案:土地所以为人膜拜,是因为它宽厚博大;河流所以为人赞美,是因为它优雅恬淡;大海所以为人向往,是因为它浩瀚深邃。

6、自由仿写

第一种情况: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所写句子的内容或形式隐含在答题者过去的阅读视野中。

例如:(1)请拟一条“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旨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练。(在10——20个字之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使用的全国卷)

分析:这道考题,只有内容上的限制,没有形式上的限制,其实形式上的限制已经包含在要求中。因为公益广告词多要求读来朗朗上口,押韵,并且有韵味,因此可采用对对子的方式进行。。比如可以运用对偶修辞,让广告词拟制成短小精悍的“对子”。如: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还可以运用双关修辞,如:‘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这里的“知音”谐音双关,用得非常恰切。另外还可以运用拟人、对比、比喻等修辞,使广告词亲切形象,富有感染力。

参考答案: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

第二种情况,只提供例句形式,不限定仿写的内容。

例如: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要为时代献出悦耳的歌声。

分析:此题不设定内容,实际上就是用“如果……就”造句。仿写时语句表意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

参考答案:如果我是一汪清泉,就要为人间带来些许甘甜;如果我是一支画笔,就要为生活描绘绚丽的画卷;如果我是一只蜜蜂,就要为生活酿造甜蜜。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远征,那么家就是一辆舒适的马车(家就是恬静的小巷或家是就永恒的驿站)。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漂流,那么家就是一只小小的船(家就是永远的岸)。

二.句式仿写“四要四防”

1.话题要“从一而终”,防止中途易辙偏离话题。

话题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或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一定以陈述对象为主语或以给定的中心主旨为基础去仿写。否则,中途易辙就会偏离话题。

例如:(1)在下面横线上,根据提供的语句,续写句子。

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己去想;

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听众自去体味;

诗人作诗,————————————————————————;

教师讲课,————————————————————————。

参考答案: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己去欣赏;教师讲课,言简意赅,故意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错例:诗人作诗,洋洋洒洒,感情挥洒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教师讲课,循循善诱,讲解深入浅出,让学生如坐春风。

分析:在给定的例句中,“画家画花”“留些天地”“音乐家演奏”“无声胜有声”,都体现了画画及演奏的“空白艺术”,这也是例句的主旨,所以“诗人作诗”“教师讲课”也要遵循这个主旨,即体现“作诗”“讲课”中的空白艺术,而错例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不合要求。

2.修辞要“依葫芦画瓢”,防止修饰不当运用失真。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大纲》中对修辞考查的要求。仿写句子就是在“运用”上考查修辞。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仿写前要分析给定的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是比喻还是比拟,是借代还是夸张,是对偶还是排比等等,必须认清并严格遵守。

例如: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以“北京”开头,写两句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北京:———————————————————————————————————————————————————————————————————

参考答案:北京好比一颗心脏,它连接着亿万中华儿女跳动的血脉。北京如同一扇窗子,它能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

错例:北京好比一位母亲,她令亿万中华儿女感到温暖。北京如同一幅美妙的画卷,它让人们欣赏不够。

分析:在给定的例句中,使用的是比喻修辞格,且是两个并列的比喻句子。做题时要善于联想,做到比喻恰当。错例的比喻可比性差,因而不合要求。

3.结构上要“循规蹈矩”,防止盲目随意结构不一。

仿写句子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形似,即结构要统一。仿写时要弄清句子的结构,是陈述还是疑问,是祈使还是感叹,是常式还是变式等;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因果还是假设,是转折还是递进,是并列还是总分等,都要符合要求。

例如: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花朵。

仿写:—————————————————————————————

参考答案: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教师播种知识的沃土。

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错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澳,那是辛勤的汗水,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

分析:首先我们分析以下例句的句式特点:“事物+否定+想象”,而且最后一个分句是比喻形式,且有象征意义。错例中没用否定形式,后一分句没用比喻形式,后一分句是陈述语气,错例用了反问语气。因此不合要求。

4.内容上要“百花齐放”,防止低级趣味格调不高。

仿写句子在内容上主张“百花齐放”,但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有哲理性和启发性。防止低级趣味格调不高。

例如:仿照例句形式,重写两个句子。

金钱,能买来美味佳肴,但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各种书籍,但买不来真正的知识。

仿写:—————————————————————————————————————

参考答案:金钱,能买来艳丽的玫瑰,但买不来爱情;能买来珍贵的贺卡,买不来真正的友谊。金钱,能买来漂亮的高跟鞋,但买不来挺拔的身材;能买来良药,但买不来健康的身体

错例:金钱,能买来佳人,但买不来芳心;能买来书籍,但买不来幸福。

金钱,能买来豪华的别墅,但买不来温馨的家;能买来漂亮的媳妇,买不来正真的爱情。

分析:给定的例句的格式是“能买来………买不来……”是转折复句,并且前后两句的事物之间有必然联系。错例虽然格式一致,分句之间有内在联系,但整个句子立意格调不高。不合要求。

三.2005真题回顾

1.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4分)(2005年福建卷)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

横批:———————————

2.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5分)(2005年江苏卷)

溪流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丁冬,——————————————

是你欢快的旋律。————————————————

3.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句式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句的修辞方法相同。(4分)(2005年山东卷)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仿写:———————————————

———————————————

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2005年广东卷)

示例: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仿写:—————————————————————————————————————————————————————————————————

5.汉语中有“AB”“AABB”“ABAB”式的词语,请另举出结构相同的两组词语。(2分)(2005年天津卷)

例:热闹热热闹闹热闹热闹

仿写:——————————————————————

——————————————————————

6.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出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解作简要说明。(4分)(2005年北京卷)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意在———————————————————————————————————再如,———————————————————————————————————意在———————————————————————————————。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7.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毒品”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6分)(2005年全国高考卷一)

答:——————————————————————————————————

8、毕业前夕,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以“友谊”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6分)(2005年全国高考卷三)

答:——————————————————————————————

参考答案:1、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横批:振兴中华;

2、沙砾蜡烛

没有长城如虹的气势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

也没有泰山巍峨的崇高也没有月亮柔和的银光

但大地的每一处但黑夜里不屈的跳动

是你坚守的岗位是你升华的生命

3、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

4、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对症下药;奉承的蜜于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

5、红火红红火火红火红火舒服舒舒服服舒服舒服

6、又如“妇女顶起半边天”,意在表现出社会对妇女作用的赞许,又体现出女同志们的自信自强。再如“对孩子藏起一半爱”,意在表明家长真正懂得爱孩子。

7、(1)吸毒一口掉入虎口,拒绝毒品造就幸福。

(2)让毒品远离自己,让健康陪伴一生。

(3)远离可恶的毒品,珍惜宝贵的生命。

(4)行动起来捍卫青春,拒绝毒品远离危害

8、师生相知情深似海,你我友谊地久天

四、模拟训练场

1. 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幅幅妙联佳对亮人眼眸,将晚会打扮得更加靓丽。下面是广东与广西相对的对联,给出广东的上联,请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对出广西的下联。

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广西下联:—————————————————。

2、用对偶的形式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每句补充的字数不少于4个字,多则不限。)

滔滔黄河———————————————————————

巍巍泰山——————————————————————————

3、阅读小诗《蕾》,依照其构思及句式,以“芽”为对象仿写四句诗。

蕾芽

一个年青的笑———————————

一股蕴藏的爱———————————

一坛原封的酒————————————

一颗正待燃烧的心————————————

4、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分别以“家庭”“课堂”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

家庭——————————————————

课堂——————————————————

5、仿照下面的例句,以“魅力”开头另写一段话。

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答复;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风度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幽默,风度是王羲之的行书。

答:——————————————————————————————————————————————————————————————————————————————

参考答案:1、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2、滔滔黄河奔腾跳跃哺育中华儿女。巍巍泰山屹然耸立见证人世沧桑。

3、一滴摔成两瓣的春雨,一个托起生命的摇篮,一双拥抱春天的小手,一对飞向明天的翅膀。

4、家庭小集体,集体大家庭,尝遍人生酸甜苦辣。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做透学问甲乙丙丁。

5、魅力是夜幕中北斗的光芒,魅力是白雪里红梅的芳香;魅力是朱德井冈山上压弯的扁担,魅力是岳飞抗金沙场中的银枪;魅力是岳阳楼上范仲淹的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魅力是长江三峡畔毛泽东放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已发表2005《考试》第11期)及《考试报》上

三、怎么认识对联的上下句

一)对联的构成:1)名称:对联雅作楹联,俗称对子。 2)构成:有上联、下联,横批(往往被忽略。是对联的灵魂、中心,点睛之笔)三部分组成。一般都以为对联就是律诗中两组对偶句(颈颔两联),还以律诗中的联句为例诠释对联,严格地说有些律诗里的偶句根本就不是对联。就内容方面的要求这些偶句差得很远,这一直以来这是一个误区。我们知道律诗只有五、七言两种,可以肯定的是,律诗中颈、颔两联的结构、形式、声律与五、七言对联相类似。以此为切入点,作为初学可以借鉴为了解、入门所有类型对联的基础知识尚可,对联内涵还包括更丰富,更广阔的内容!(在后面以实例进行详细分解)。仅此远远不够,这里首先说明。但我们在下面的述叙中依然因袭传统说法比较习惯,易于理解。二)对联的特点:所谓特点,指对联独有的凸出的,甚至独有之处。 1)形式上:讲究对仗,而且真正严格完整的对联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上面所讲的上联、下联(两句中元素的音、义、性对称,起句尾字仄声,落句尾字平声即仄起平落罕有例外,骈体文中唯一不求押韵)、横批,有横批,为对联这种文学载体所特有,即使对联写好以后不用来悬挂、张贴,也应该有。没有横批的只能叫对偶句,或对仗句,对句! 2)内容上:“对”者:半折,联者:合一。对联:就是将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用相对等的两部分联接完成(无情对例外)。这个特点大多数律诗的联句若从诗中拿出来后就不知所云了! 3)综合性:对联的大美体现出它的民族性、实用性(广泛、装饰、情趣性)、艺术性(音乐、建筑、文学)、生命性。民族性:中华独有。多家颇有论述,尽人皆知,不再累述。实用性:三教九流雅俗共赏(包含民俗性),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几乎所有庆典:节日和典礼都有它的影子(婚、丧、寿、乔迁、落成、节日。。。);名胜建筑,日常器物、时古遗志;休闲娱乐冶情),供大众欣赏。艺术性:诗词歌赋的各种精华包含其,可两字成对,百言千言甚至万言。。。小视之为句,大看来乃篇。读来朗朗上口那韵律的音乐美令人神清气爽。悬于两楹,于环境浑然一体为建筑增色天香,画龙点睛!生命性:在骈体文中,它是迄今为止最为活跃的还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一切文学形式都具有它的时代性,而对联却象常青树一样,经年不衰!起码在汉字没有消失前不会象其他骈文一样衰微!三)对联的发展1)对联于先秦以前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不自觉发端。可以说有文字就有了对联的萌芽 2)对联产生的必然是汉字及中华民族对双偶的偏爱传统和汉魏隋唐骈体文的兴盛。对对偶自觉地追寻。 3)对联成熟于格律诗成熟的同时(盛唐)。律诗中偶句是对联完善的直接因素。 4)对联兴盛于明清并延续至今(辛亥革命后有瞬间低潮)。 5)在汉字不消亡时代,对联将不会消失,而且将会突破律绝中固有模式。四)对联的类别(从对联的构成要素角度)对联有好多种分类方法:有按其用途、修辞等标准划分的。笔者以符合五、七言律绝中偶句正格格律为标准划分如下(具体内容在后面将一一分述): 1)正格:符合五、七言律、绝中偶句正格格律的对联分为正格。 2)变格:上述正格相应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拗救等形成的称为变格。 3)异格:不同于正格、变格的之外的所有称为异格。总结:就对联的构成要素小结一下:字数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落,讲究对仗,双全一意。以下重点说一下平仄相对,仄起平落,对仗对偶和双全一意对联的要素刍议:一)平仄 1)平仄为何?先说声调的问题。诗文由语言最小单位汉字组成,所有的诗文应都是为了读的。读就有声,有听,即使不出声受者自己也会揣测情意,读给心听。作者与读者、听者通过读(包括默读)依据对声意的印象进行心的交流,达到情感共鸣。汉字是表音、义、形统一体的文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读音(声\韵\调组成)。所有读音归纳起来一般有四种声调。古代叫平上去入,现代汉语以普通话标准为读书音,叫一二三四声。古今同一字由于声调读得不同,意义就不一样,词、词组、句子也一样,表达的情感色彩也不一样,受者的感觉也不一样!而汉语大多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完整词义的词,毎字一个音节,两个音节形成基本音步。在读词组、句子中尤其如此,往往重点都落在词后面的那个字音节上。在古代骈体文中,文言行文字数较现代用白话少,诗词等要求语言精练,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加之单从汉字表面上无法看出声调,而且在古时以同音字为汉字互注,作为识别手段即“反切”。不像现在在引进的拼音注音。所以一字变音一系列字许随之而变.但终究变化是随时间的渐变,那些留存和变化混合在学者面前就形成好多变革的总结.终究有规可循!经过历朝历代的先贤不但在实践中的总结,积累了从内容到形式一些利于表情达意、美文饰章技巧和规律。有关于音韵的,修辞的,也有谋篇布局的。。。到盛唐时期,随着格律诗的完善,对诗中字的声调也有了一定完整成熟的规则。以求达到最好的音乐美感境界,逐渐把平声字归于平,上去入归为仄。确立了平仄在句里句间相间相对使用增强变化、和谐、流美和节奏的一套大家共同可以接受的方法。(其中格律诗在杜甫手中定格成型,出神入化)。 2)平仄的变化:在骈体诗词曲赋发展历程中伴随用韵,调声,定调,解意历代不断涌现大量民、官修韵书。以规范、方便人们用字。韵书就是以字的读音、声调、释义等编纂的字典。这些韵书为什么会被不断地修、订、改、弃、补、编呢?经现代众多的学者考察在声韵方面。由于语音的不断变化,加上反切以字注字,一个读音变了就形成连锁反映。一些原有的东西不能适用,所以学者们就根据原有进行修、订、改、补、编,完成后原有就弃用了!而且,入声逐渐在这个过程中被分化在其余三声中去了!入声的消失也反衬出随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在变化,语音变化的历程。一般新书较原书好,故而原书被弃用。但一直以来的学者都有一个通病——沿袭(古已有之)。所以不彻底的地方也一并都留存下来。今人还能看到原来的大致。使之更加的复杂!所以,今天我们谈平仄,也要有个标准。以古音呢?还是以今音?拿今人作诗还参照的《佩文诗韵》来说,虽成书于清代,但大多内容唐代早已有之。试想一千余年过去,当年人的读音、发声、取调和今天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就是今天的那些使用者去读,不管是切字还是受切字读出的也是今天的普通话音啊!谁知道唐代是什么调调?所以,在普通话(读书音)法定通行的今天,当以实际音为准。以新四声为主,旧四声无影可踪。拿今天的吟诵这件事为例,虽然有一些清末、民国老先生早年的录音,但当时和现在的人听后,几乎每个人都不以为然。也不知有什么标准。各人各面。有些先生在媒体上摇头晃脑,令人捧腹——简直叫人难以相信那是所谓真正的吟诵!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就为先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了!所以,笔者费如此口舌,是要表明用韵调声的取向。当然,喜欢用所谓旧韵的人也不为过,岂可强求,实际上他们操的也是新声(尤其读书音),我们就不必夺人了!就像吟诵一样,现在尤其莫衷一是!明白人可以知晓个中微妙的!实际上是穿着唐装的时髦者! 3)平仄安排的规律:由上述,普通话为今天推广的法定读书音,结合汉语大多数词都是两个字组成一个音步这个特点,读、写古体诗词(包括对联了)其平仄在句子中,句子间的处理应该是怎样的呢? A)正格和变格:绝大多数对联都是五、七言,五七言的对联当遵从五七律绝格律了!这一点应该没有多少分歧。包括其变格。人们总结除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里不再多说,相信皆通晓。尤其,今天的学者总结的“马蹄韵”规律,使人们对联(包括律绝)的平仄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五七律绝格律范围之上了。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个标准满足绝大多数的创作评鉴需要。笔者称之为正格。 B)由正格衍生的一些格式笔者称之为变格,包括因为拗救等,均基于五、七律绝之上,各家都有论述很精辟,此不再重复。仅以此不能概括对联的平仄多样性,只能说明其典型性的一面。毕竟由骈体文演化而来,还有一些却不符合上面的概括。笔者称之为异格,恰好体现出对联的多样性,丰富性。掌握这些又恰好是把握对联全局的必然途径!以下举例说明。 C)异格:一字对:福寿春或福这两个字今天在春节的常见。制(或写)成斗方大红字,往往贴在一些三开或对开的玻璃门上。三开的话左右两边两扇上,对开的就不用说了。和有门脸贴上对联一样效果。表达着一种美好的远景。“福”在古时为仄声字,和“春”可对。今天读fú,第二声阴平;和“寿”可对。相信大家都见到过。所以读音的变化,伴随平仄也相应变化,由此可窥一斑;当然,这可能为搬来《佩文诗韵》的学究们所不允。还有一些词曲中领句单字相对如:二字对:花好月圆还有《笠翁奏对》中的:桃红对柳绿;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尤其要说说桃红对柳绿;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这里都是平平对仄仄。尽管是词对词的一种练习,也可独立成对。就是全平对全仄,符合“平仄相对”。从这儿我们要从五七两两相隔变换的定式中返回,还有单平对单仄,三平对三仄,。。全平对全仄。我们前满说过。诗词包括对联都是要用来读的,尤其象对联这种文学形式雅俗共赏,大中型相对突出,更是如此。只不过单平,单仄在句里一字间隔交换,读起来短促,不中和,而三字或以上呢,显得冗长,一句下来没有节奏,平淡,往往也不利于表达,诵读。所以汉语自古但多都是两个字形成的两个音节为一音步的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词,也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两两交换间隔的模式。但究竟有相当一部分单一或三连情况。下面举例:三字对孙行者祖冲之大家都知道这是清华大学生考试对。上联“平平仄”下联“仄平平”词品类相当工整。孙对祖,辈分类;行对冲,行走类;者对之,语气类相对。虚实相对且都是人名,上下联仄起平落。也有对“王献之”“胡适之”的。虽然满足姓氏相对的大类,但没有孙对祖可以表示在辈分之内的小品类,也就是没有它工整。巧的是都是以末尾“之”字结尾的名字对,也从侧面验证了次的品类的要求,远不是现代汉语所谓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现代汉语的概括。至少,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概念总结,为什么古人对的比今人还天衣无缝?往往令后人望之兴叹!四字对笔者在结婚的时候,曾经在新房门上写过一幅对联:伴星月朗并蒂连红横批:相亲相爱起句习惯说“伴月星朗”,而我在这儿为了照顾上下句平仄”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做了调整。大家知道,有月的星空,看到伴星,那星星一定很亮。其实,是都亮,才有星月相伴现象。所以倒置一下,意思没有变化。反而像倒文格或者说互文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的名字中有一个“星”字;妻子的名字含有一个“莲”字,构思的时候,因此而起!这样看来,我是把妻子比作了月亮,要说沾光,我就沾妻的光了——把妻子放到较重要的位置,带有一定的抒情行了!平仄是这样的:“仄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不是很工!二四位上对上了。四字句无所谓孤平孤仄!不能以五七句来衡量其它。而且,形式为内容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当时笔者也考虑到这一点。现在看来,是在为自己的劣迹出脱了!五字联正格略闲看门中月思耕田上心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典型的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六字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沏茶沏香茶此联,电视剧《刘罗锅》中郑板桥和刘庸的戏对,想必大家记得。此不究其事迹的真伪,看上联全仄,下联全平,完全颠覆了五七律绝中的平仄规律。但依然是仄起平落,平仄相对,品类工整,形象跃然。尤其是日常生活口语入联,乃大俗大雅的绝唱,生动奇巧!毎联是三个小单元构成,即三个小句子,也是五七律绝不具备。两位大师诗词歌赋恐后人都不敢望其项背,他们新手拈来,生气扑面,可鉴对生活体悟之深,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作对例证!七字对正格略,看看下面这幅联。同音在五七律绝中一般是不允许的。下联平仄合其律,而每音步是同音字(同韵)间隔,实属别开生面,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鸡饥盗稻童同赶鼠暑梁凉客咳惊再看下面一幅拆字联,是汉文字独有的风采和前贤才华的炫丽:女子好少女尤妙古木枯此木成柴笔者东施效颦,中学年代也做过一联:水少沙呈现木多林自成不可望前贤项背,滥竽充数吧!八字对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字重而意不复,似人文答,文思简而不单!形式上自重句的启示,可见一斑!和上面七子联中的音同的一种重复又是另一番景象!九字对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上联:这一联也有重复用字现象三重复出现一个相同的字!还有在意义上从字的形体:偏旁部首入手。冰字在古代写作水左上打一点,氷所以是一个点,叫一点水,冷是两点滴就是两个点,酒三点水,三个点了。所以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象从喝干的杯子沥下是的景象,一点两点。。。的滴下之状,又写景。下联呢?丁字上面一横,百字的上面也是一横,就好像百字的头一样,香呢?头上是一撇,千字的头也是一撇,花是草字头,万的大写萬就是草字头,所以萬的头就是草头和花一样。拟人化的叫法。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对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何其工整!平仄相对,仄起平落。听说这幅联还有一段凄楚爱情传说,此处不罗嗦了,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搜罗!还有一幅今人的趣联上联是:山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对的比较好的为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笔者后来看到的!联想到在念初中的时候曾这样对过:中山经贸商贸经山中。山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山经贸商贸经山中比之于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何如?请各位读者玩味,以资一笑!也是回文格入队!十字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上联“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这是一幅回文格对,句里平仄对,句间不工,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奇丽!相同的字颠倒来回,更具奇巧!还有: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俨然,写景抒情感慨万千的诗。通过重叠加强加深,让人流连忘返于诗人眼中、心中的境界!还有如:天是棋盘星作子何人敢下地为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豪气冲天的话语,出神入化的比喻,严丝合缝的平仄,张弛有度的节奏。壮哉,美哉,妙哉!不能不为先贤的才华所倾倒!笔者近来因一网友的名字偶思一联:峨眉山娥眉月峨眉仙子。百思不得下联。各位可以助某一臂之力!十一字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名联,尽人皆知,不多说,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对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一三五二四六了!还有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平仄灵活出神入化,上下联也有重字叠字的运用,令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为五七绝律所无!十二字联梅州人境庐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黄遵宪题)该联上联三节四连平和下联不对。但也无关此联为名联。也似乎从侧面在强调不能以形害意!十三字及以上的对联不再单列,分散在下面举例中。从上面实例中可以看出,对联的平仄相对,有单对、两两对、三三对。随着现代文化交流融合,外来拼音文字语言生成,会出现四四对甚至更多字上下相对(无情对居多)可以预见.笔者自己拟出一联:英特尔电吉他所以不可局限于五七律绝这种正格(包括其变革).也就是对联的平仄变化比其丰富,开阔.二)对仗 1)对仗和对偶:这个是老生常谈,也是个叫浑的问题.笔者认为两者区别在于内容上对平仄的要求不同,古今认识上对它们的不同描述.在古代,对偶对仗都讲究平仄,虚实.而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尤其白话为话文通行一体后对偶的情况也随之变化。由于骈体文(包括近体诗)、文言文的被白话取代为通行,相关的平仄、押韵、体式也为白话所淹没。因为白话不讲究这些。所以,对仗除了在诸如对联、近体诗等特殊需要时才用到,因为对仗讲究平仄的对称即平仄相对。而且其单位是毎字的平仄相对,不是五七律绝传统两两相对。但现代汉语依然追求对称的修辞,又没有平仄的必须,那就是对偶了!因为对仗是古时对对偶形如其时仪仗的比喻称呼。而现代汉语因为白话行文,其对称形式就以对偶称之!也就是没有像古代那样严格了!故可以结论,在古代对偶和对仗含义是一样的,到现代由于现代汉语的发展,对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用来修辞,修饰美化白话,形成形似于古代对仗的新的对偶形式,不再要求严格的平仄对称。而对仗在现代用的最广是在对联上!因为对联的生命活跃性决定了这一点。所以对仗几乎成为现代繁盛骈体文式________对联的专用修辞形式!对偶却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界定中,形成结构一样,字数相同,意思对称的新对偶形式!这里说到古代对偶的对称标准和现代不同。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的语法学,在古时没有,古人的准则是什么呢?作为中国人都能理解那是先贤们对事物虚实阴阳认识的总结。包含东方朴素唯物对对称哲学观的概括。绝不是由西方语法衍生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所能包含! 2)对联中对仗和其它骈体文中的某些对仗不同:对联是用对称(相反、相近。但不相同)两个方面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其他对仗也许是表达一个整体意思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有完整的,那就可以称之为对联了。因为对联一个整体只有两个部分(横批是整幅脸的中心,即点题)上联和下联,上下两部分说完就完事,不可能再有补充。而别的骈体文中对仗句也许只是其中的两句。 3)尾字平仄的相对:上面说对联的对仗上下两句平仄一一对仗,尾字在对联中的处理有些特别。绝大多数是上联仄声字收尾,下联尾字是平声字。叫仄起平落,例外者凤毛麟角!这个位置上的这个特点几成定格! 4)联中最小单位的对称是字,而不是词!对仗的字虚实阴阳不是现代汉语的词性、词组。而是品类,当然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现在允许词性相同结构相同的单位对仗。现在作对也应该相应变化!就像平仄的使用可以以普通话的四声适应平仄要求一样。三)对联的横批对联的横批的作用上面已经说过。横批的重要,尤其体现在其实用性时。假如一副楹联没有横批,在一些社交场合简直不堪想象。比如春联。甚至一些次要的门上,往往只有横批,在农村较常见!当然,通常在纸上谈联的时候,往往是着重说上下两部分,这是在艺术的层面理论了,丝毫不能因此而忽视横批的重要性.实用性本身就是对联这一古老传统的文学形式长盛不衰的根基!对联与统治者一)后蜀主孟旭与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个被称为第一联,颇受后人质疑.因为之前在晋祠有唐太宗的.二)李世明与对联,此联从侧面说明,盛唐时候就已经有这种形式了.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朱元璋与对联明代开国皇帝倡导桃符为对联以纸写贴在门侧这种形式,逐渐传承下来.四)乾隆与对联两三个铜钱贺喜嫌少莫收收则爱财八九间草舍待客怕穷别来来即好吃相传为其下江南偶遇一家婚嫁,乾隆派手下人戏联,下联为一放牛娃所对!足见对联雅俗共赏,贫贱皆能,海内同喜!对联小记笔者见闻笔者家乡在江汉平原古云梦泽之上.大孝子黄香、董永的故乡。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为华夏国宝。且县城有楚王城遗址。历来人杰地灵,明风淳朴。对联(尤其春联)在演绎风俗上淋漓尽致。以老人过世,春节时贴对联为例说一下。倘哪家旧年有老人去世,接下来两年春节贴对联和团年饭一般人家不一样。第一年,那家必须贴白纸对联,腊月二十六吃团年饭。全村男人大年初一必须备香蜡纸(钱纸)炮(鞭炮)到这家“拜新香”以示对死者的尊敬。结束后,孝子披麻戴孝逐家还拜,以示回敬;次年贴黄的或者绿的对联,腊月二十七吃团年饭;第三年才和一般人家一样贴红对联。表示守孝三年满!还有,春节人们在窗户上往往贴上“太公在此”或者“姜相之位”。看过《封神演义》的人知道这个贴法的来历。民间对联有驱邪保平安的认为,而为什么,恐怕不是唯一说法。在笔者家乡以为,姜子牙是降妖除魔的能手,封神时到他跟前,没有什么可封,于是太上老君就封他守人间窗户,为窗户的守护神。所以每年春节,就有这个习俗。不过,现在也有贴“窗前明月”、“空气新鲜”“窗含春色”。。。。等新意。、春节,还有一个送春联年画的习俗。乡镇政府给军烈属,孤寡等家庭送去对联年画,以示关怀慰问,一直以来被视为一项殊荣!延续至今。笔者曾经在腊月当街书写对联售卖的经历。今春回乡,看到大街小巷卖售对联的摊子不少,都是印刷的。不但材质好,而且大多为书法名家手迹,文辞颇负时代气息,已经是产业化的东西了!为对联的发展传承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今日更新
热门排行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