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诗歌的特点,说一说正始诗歌的特点

htry5hjF752024-06-22 02:10:05

一、正始之音的文学特征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此即所谓“正始之音”。《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

区别在于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因为,那时的诗赋决定了后来的五言诗的格局,还对七言诗进行了试创作。还有就是建安文学时期的作家们的思想和正始文学时期作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建安时期的文人比正始时期更有安全感,曹操是很支持文学的而且四处网络文人,而司马氏政权则以排除异己为主要目的,使得当时的道德思想变得空虚,因此文人们为了保持住建安时期遗留下来的对虚无思想的挣脱的精神,风骨的意味就更深了。建安时期毕竟是社会得到恢复的时期,虽有疾苦,但是仍充满希望,而正始时期则是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状态。

以高平陵事件为分界的正始时期和后正始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因此,在两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正始文学和后正始文学,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建安诗坛为中国诗歌确立了“建安风骨”的美学典范,而正始之音是以隐晦曲折为主要特征。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正始文学: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他们在作品中抗议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揭露礼教的虚伪,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以何晏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其成就虽比不上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也比不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后正始文学,但它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并对两晋文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正始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正始时代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他们处于司马氏与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中,看到司马氏利用“名教”进行黑暗残暴的统治,便大力提倡老庄思想,以老庄的“自然”与“名教”相对抗。他们的创作也与建安文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反映人民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被揭露政治的黑暗恐怖和“忧生之嗟”所代替。积极的进取精神被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所代替。作品中带有更多老庄思想的色彩。不过,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仍是作品的主要倾向,所以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然其总体风貌已与建安诗歌大不相同。嵇康之清峻,阮籍之遥深,虽都有自己独特的抒情方式,但“诗杂仙心”,歌颂出世,表现出明显的老庄思想色彩,以及孤愤忧伤的基调、曲折隐晦的表现方式,都使正始诗歌别具面目。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作家在诗歌艺术方面的不断探求,文人五言诗已彻底摆脱了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丰富了五言诗的表现技巧,对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根据竹林七贤***说一说正始诗歌的特点

正史时期政局混乱,司马懿父子掌权,大肆诛杀异己,文人创作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以“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为这个特殊时期的文人代表,他们的诗歌内容与建安年间的政治理想高昂,追求人生抱负不同,他们被迫转向敢想不敢言的“寄托遥深”,反映民生也被抒发个人忧愤所代替,形成了具有沉痛委婉的批判风格的正始之音。

今日更新
热门排行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