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花***在古诗中象征什么
1,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人把柳絮称做杨花,“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意为着留,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白话意思是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2,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
如明代陈子龙《浣溪沙·杨花》:“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白话意思是在高高的专门送别的章台旁缭乱飞舞,在重重的帘幕前的春天阳光中翻腾,可怜啊,它这样无境止地飘泊,但又有怎样的办法不让它飞扬。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飘摇洒落于花丛阴影下,又被温熙的和风吹拂到华美的高楼的西边,如那在天涯飘泊流离的旅人一样,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扩展资料
古诗中与杨花具有同样象征意义的意象:
1,“子规”抒发乡愁、思念之情,寄托羁旅之愁,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宋代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白话文释义: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2,杜鹃(于规、杜宇、望帝、伯劳、布谷、鹧鸪):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因思念情人不幸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声似“归去!归去!”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人心腑;其情人亦化为布谷(鹧鸪),悲鸣声似“哥哥,哥哥!”。杜鹃鸟凄厉的鸣叫,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如唐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意思是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宋代陈梅庄《述怀》:“一片愁心怯杜鹃,懒妆从任鬓云偏。”意思是一片愁心更怕看到杜鹃啼叫,懒得梳妆,任云鬓偏在一旁。
3,青鸟、鸿雁(雁、雁字、飞鸿、惊鸿);这是能培离人传送消息的鸟,青鸟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
如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唐代李白《相逢行二首》:“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意思是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二、古诗中的“杨花”通常指什么
杨花:柳絮。
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落尽,杜鹃鸟鸣叫的时候。
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要路过五溪那个地方。我把自己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的地方去。
扩展资料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三、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什么
“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飘零离散。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指柳树,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它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
“飞絮淡淡舞起,轻裳浅浅妆成。去时散漫住何曾?总付流光一梦。素心原无管束,岂为牵惹东风。旧时烟柳又满城,惆怅青衫犹冷。”一曲《西江月·杨花》把作者内心的孤寂、失意、怅然和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
四、王昌龄诗作中的“杨花”具体象征什么呢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