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的感悟(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htry5hjF722024-07-04 22:30:05

一、道德经感悟人生的句子

道德经感悟人生的句子如下:

1、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争而善胜。不刻意去争抢,反而常胜。

2、道之所道,德之所德,道德也。无道之道,无德之德,无道德也,万物之所以有道而自生,皆因有道而有德也。万物之所以无道而自灭,乃是无道而无德也。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4、谦卑的人其实并非真的怯懦,正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才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只有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有自知之明,才会越来越强大。能够认清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稳固长足发展。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7、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恒久的道。名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名,那就不是恒久的名。真正的恒道,恒名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道德经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10、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1、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

1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

二、《道德经》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最早知道《道德经》这部经典,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名言。然后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到了大学,对儒释道三家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几句《道德经》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道”,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诸子百家,讲的都是“道”。这个“道”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那个东西,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道”中,都离不开“道”,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呢?又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只要用言语表述出来,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永恒的“道”了。

就连“道”这个“名”,也只是暂时勉强而起的一个名字,并不是永恒的“名”。所以开篇这两句话,老子就告诉我们,不要执着文字相,一定要跳出圈外读这部经典,不要掉进文字相里面出不来了。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美丑,是没有什么固定标准的,一个人在你的眼里很漂亮,但在别人眼里,可能就不漂亮了,这是因人而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就算是同一个人,你心情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很漂亮,但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不顺眼。所以不管是人还是事物的美丑,是无法定下一个普遍的标准的,我们看大自然的各种动物、植物、万事万物,你说哪个美?哪个丑?没有分别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看点。

可是人一旦强行定下一个美的标准,那自然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等于人为造成了对立,本来没有美丑之分,现在有了。那谁愿意丑呢?没人愿意丑,大家都向美的标准看齐,都学美的样子,这其实就不美了,没准儿学个四不像,甚至把好好的身体搞坏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个典型。

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句句都是经典,句句都意趣无穷,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三、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

人作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经把人的因素看的相当重要,甚至于道,天,地,相提并论占据四分之一。

如果一个人与道合一,则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每天走在路上,抬头看天,则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低头看地,则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间看人则知天人合一。

道德经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到工作中,以第41章为例:这一章描述了有道的人的境界:大智若愚、反省改过、平和心平等心、虚怀若谷、善者不辩、为法忘躯、为善不欲人知、通权达变、圆融无碍、功到自然成、以身试道、实相无相、正道隐藏不着相。

都可以运用到工作中,比如:在工作中心平气和、心胸开阔、平易近人、处事圆融、多多助人、少说多做、常常反省、做好事不求回报,那么就会功到自然成。

相关如下

《道德经》的影响:

《道德经》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四、对道德经的感悟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今日更新
热门排行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