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词语(描述妻子的词语251条)

htry5hjF752024-03-24 07:40:02

1、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2、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3、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4、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5、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7、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8、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9、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0、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11、【商鞅布令】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又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能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2、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3、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

14、② 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

15、偏义复词曾经在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16、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17、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18、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19、①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20、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21、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22、⑴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由不及物动词充当的。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用作使动时,便带有宾语。——这也是识别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途径。如:

23、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24、③齐军既过而西矣(西,向西行进:同①)

25、 文言文的单音性: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

26、①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

27、 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12.数词活用。

28、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 全国卷)

29、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于是写作

30、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

3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32、一般地说,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做什么;形容词的使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什么。(但也有个别例外,

33、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34、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代词,哪里

35、②“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还有像“病”(重病——病)

36、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劝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37、②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名词,结果

38、【伯乐相马】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39、【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40、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1、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4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43、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

44、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45、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46、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47、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考生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

48、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49、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

50、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51、③ 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52、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53、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54、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

55、① 惟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56、②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57、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58、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59、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60、⑤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62、【假药之得】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63、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6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65、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6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67、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8、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69、【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70、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71、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72、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73、①“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7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75、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76、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

77、②“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

78、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 浙江卷)

79、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80、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81、⑧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岂”,难道

82、 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83、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84、 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85、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86、⑿范氏富,盍已乎?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87、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88、【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89、①当继续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90、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91、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92、②晋军函陵,秦军*南(军,驻扎)

93、③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

94、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95、【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96、④荆人欲聋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标记)

97、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98、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99、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100、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101、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102、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103、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104、【失镜之察】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05、解释:①长者_________②然________

106、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表被动

107、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108、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109、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110、②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111、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呢

112、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113、【求仁得仁】董叔将娶于范氏,叔问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曰,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矣,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04年福建卷)

114、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115、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

116、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117、 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稳 2. 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形容词,安乐,安逸

118、 可以为富安天下 动词,使安定 4. 君安与项伯有故 代词,怎么

119、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120、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121、【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22、⑤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123、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

124、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125、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126、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127、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128、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129、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130、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131、④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32、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133、翻译: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135、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136、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 天津卷)

137、④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8、⑥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介词,对

139、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

140、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14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庄暴见孟子》)

142、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14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144、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45、有……者,译为“有个……人”。

146、①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俺)饯行。②范公是天下有才有德的人,只是我怎么敢奢望与他结为朋党。

14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察今》)

148、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年好合;

149、 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150、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1、【臧谷亡羊】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古代的赌博游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15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153、②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动词,给予

154、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

155、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156、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157、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158、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159、①“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160、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161、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62、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 天津卷)

16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D )

164、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165、②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166、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67、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68、【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01年上海卷)

169、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3.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4.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170、①“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171、庸……乎,译为“哪……呢?”

172、①“走”,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173、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174、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04年高考 湖北卷)

175、【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76、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177、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178、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国家的灭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丧失)。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相当于“没有”)。

179、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180、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治平篇》

181、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182、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183、③“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肴之战》中“勤而无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义“勤”已没有它的原义了。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

184、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185、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186、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187、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188、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189、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190、⑥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的

191、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192、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9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194、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195、③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动词,交好

19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97、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198、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199、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200、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日削月割。

201、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202、①子路从而后(后,落在后面:“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

203、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204、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205、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206、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207、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208、⑤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

20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210、理解:“学问琢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1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13、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214、③ 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215、①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16、①“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217、【管鲍之交】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02年北京卷)

218、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219、②“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220、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221、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222、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6.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223、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224、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22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26、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27、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228、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229、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230、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31、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

232、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233、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

234、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235、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36、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237、⑦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笼,用笼子装)

238、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239、 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240、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241、 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242、【对牛弹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243、【买椟还珠】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244、③“中国”,(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45、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46、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

247、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248、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249、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 湖南卷)

250、⒈ 古代宫内女官名。位在世妇之下。也称女御、御女。

251、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如:

今日更新
热门排行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精选文章